《触不可及》导演用电影关注“标准之外”的人
片中无论是机构里的小孩或者是社工,都是一群“标准之外”的人。
本片导演和主演文森特(右一)
“在我看来,世界上就分两种人,大部分没注意到且不关心我们的,和很小部分在乎我们的。”——电影《标准之外》台词
豆瓣电影Top250榜单上排名能上前25的法国电影,除了吕克·贝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就是奥利维埃·纳卡什和埃里克·托莱达诺的2011年的《触不可及》。这两位一直以搭档方式创作电影,都是导演,也都是编剧,而且他们几乎每次出品的新作,都能在欧洲叫好叫座。他们最新的电影是《标准之外》,这部由两位法国顶级男演员文森特·卡索和勒达·卡代布主演的电影,年初获得第45届法国凯撒电影奖包括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等8项提名。
片中文森特扮演的布鲁诺和勒达扮演的马利克,是巴黎两家私人非营利机构的负责人,专门照顾没有官方机构接收且攻击性很强的自闭症、躁郁症儿童、青年,片名《标准之外》指的,是这些可能永远也不会“标准”的人,但也不仅仅是指他们。与一般同类题材着重诉苦的角度不同,《标准之外》不诉苦,只想让观众知道他们的存在。
不“标准”的人和机构
布鲁诺的“机构”,其实就是个寓所,20多年来他长期照顾着有严重自闭症的孩子们。这群孩子,当中有经常把父母打得遍体鳞伤的,有经常用头撞硬物的,也有能把医护人员咬得鲜血淋漓的。这群孩子,每个都需要人花大量时间精力以及体力陪伴,当地的地方卫生署、儿童权利协会、福利院、医院等任何官方机构都无法有足够的资源照看他们,实在不得不接收,只有给他们打类似镇静剂的药,才能保证他们不伤人不伤自己。
马利克的机构稍微大规模一点,也是私人非牟利机构,做的也是同样的事。十五年来,理念相同的两人领着一堆社工,照顾着五六十个这样的孩子。
这些孩子自然算是“标准之外”的人。但电影马利克手下的社工,其实也是。这群青年社工,很多都属于社会底层人家的孩子,学历不高,而且不少是从刚刚才从小混混“转型”的,马利克除了要照顾自闭症儿童,还要让这群“标准之外”的社工,学会什么是责任感,找到归属感,透过照顾病人,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又用各种方法鼓励他们到学校进修,拿到文凭。
马利克和布鲁诺的“机构”,也是“标准之外”的。场地、人员素质,方方面面都不“达标”,面对前来评估的官方人员,他们也只能反问:那还能这么办?你们能找合适的地方接收这几十位孩子的话,我也不希望做下去。
没有“矛盾冲突”的剧作
《标准之外》之前在戛纳电影节做了首映,获得全场观众的掌声。这部电影最优秀的地方,在于恰到好处的展示和生活化的表演。
文森特·卡索这位在影坛有“性感野兽”的粗犷、爆发力型的男演员,这次扮演的布鲁诺,让观众看到他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表演方式。片中重点展示的是他与一位有暴力倾向的自闭症青年约瑟夫之间的互动。布鲁诺不厌其烦地教导他如何一个人搭地铁到指定的站下车,而他总是忍不住按地铁上的报警铃,弄得地铁警察非常头疼。面对警察的责难,文森特扮演的布鲁诺除了虚心接受批评,也有露出一丝“狡黠”,鼓励约瑟夫下次继续搭车,但不要按报警铃。
导演在展现布鲁诺的“教学成果”方面是克制的。在电影后半段透过约瑟夫的母亲一些稀松平常的讲话,观众才明白布鲁诺的出现以及这近十年的陪伴,给他们家庭带来多大的变化。约瑟夫的母亲最后对前来调查的官员说:“在我看来,世界上就分两种人,大部分没注意到且不关心我们的,和很小部分在乎我们的。”
所有容易被剧情片当“矛盾冲突”煽动观众情绪的内容,导演都用这种稀松平常的,偶尔透过镜头、对话的方式自然带出来,没有任何“强剧情”,所有的信息都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这是这部电影获得最多好评的地方。
能将充满“爆点”的题材,处理得如此平静又细腻,得益于两位导演两年的生活体验。这部电影两位男主角都是有真人原型的,电影片尾也展现了两位真人原型和他们手下的社工与自闭症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片段。两位导演用了两年时间参与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之中,了解了他们的运作方式,每天要面对的事情,甚至有不少“桥段”,都是从他们的真实经历中直接拿来的,譬如片中自闭症儿童跑到车流密集的车道中,他们如何想办法将其救回的场面。
两位导演都习惯于从生活中发现普通人容易忽视的人与事,《触不可及》是如此,《标准之外》也是,喜欢《触不可及》的观众,也会喜欢《标准之外》。记者 马泽望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