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个不能少”,让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
新华社昆明6月12日电 题:“一个不能少”,让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云南脱贫攻坚总攻中“控辍保学”记略
新华社记者 李自良
古启生,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曰者镇中学初二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只身前往广东打工。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打工几个月后,曰者镇干部与学校老师来到他打工的工厂。在镇干部和老师的劝说下,他又回到了学校。
“学不可以已”。按照高质量脱贫的要求,云南省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以“一个不能少”的要求排查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在全省开展“控辍保学”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劝返辍学学生16058名,劝返率达97.10%,其中贫困户学生4512名,劝返率达98.95%。
排查——下最大决心摸清底数
历经多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适龄儿童失学、辍学者已经不多了。但到底有多少人失学、辍学?是些什么人?即使到2019年的上半年,云南教育部门仍然“心里打鼓”。
其中缘由:客观上,云南山高谷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失学辍学的动态情况不易掌握;主观上,按照脱贫攻坚“零辍学”“零失学”的硬性考核要求,“报告问题就得解决问题”,一些地方掌握了真实情况也不敢上报。
这怎么行?云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指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教育是扶志扶智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必须不折不扣抓好教育扶贫,抓好“控辍保学”;抓好“控辍保学”首先得摸清底数;要让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发现问题、查清问题是好事,是解决问题之始,不要怕问题、捂问题;绝不能让“控辍保学”成为脱贫攻坚领域的“灰犀牛”事件。
“抓实抓好‘控辍保学’工作,要把情况搞清楚、把措施搞清楚、把事实搞清楚,做到对事实负责、对政策负责、对工作负责、对事业负责”,云南省委分管领导明确要求。
一场动员规模和动员力度空前的查底数行动就此开始。在压实责任的基础上,云南省按照“不漏一人”的要求开展入户遍访,县、乡、村开始了全面“四查三比对”的大排查。
“四查”指的是查户籍、查学籍、查学生、查建档立卡贫困户适龄儿童数据。“三比对”指的是用户籍与学籍比对适龄失学人员,用学籍与实际在校学生比对辍学学生,用学生与扶贫数据库比对建档立卡贫困失学辍学人员。
全省辍学、失学学生底数查清:需要劝返学生1653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560人。
劝返——无论“岔”得多远,务求“迷途知返”
在摸清底数的同时,云南省部署了对失学、辍学儿童“劝返”的要求:突出“应劝尽劝”“一个不能少”,让辍学的孩子重返校园。“劝学”有几个“标配”步骤,即“四步法”:
第一步是宣传教育。对一时犯糊涂不让孩子读书的家长和不想读书的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讲清读书重要的道理,做好失辍学学生及家长思想工作和法治教育。
第二步是责令改正。明确学生家长作为监护人有完成孩子义务教育的责任,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直至送孩子返回校园。
第三步是行政处罚。对宣传教育和责令整改仍拒不履行义务的家长,由乡镇人民政府予以行政处罚,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限时整改。
第四步是强制执行。对责令不改的失学、辍学儿童家长或非法用工个人、单位,由检察院提起公诉“官告民”,法院判决后依法强制执行,形成震慑效应。
针对辍学学生务工地广泛、分散,部分辍学学生或家长不愿告知地址等情况,丘北县在各乡镇分别组建劝返组,精心准备,“点对点联系”,逐一把在外地打工的适龄儿童全部劝回。
巩固——让孩子无忧无虑学习
孩子家长参与学校食堂、卫生等后勤工作并领取报酬,与孩子共同生活,并与孩子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在学校操场上,学生、老师、家长一起参加校园活动,其乐融融。
这是普洱市镇沅县按板镇中心小学的一幕。为了让劝返回校的6位学生“留得住”,学校根据6位学生的特点专门在学校设立了公益岗位,让家人在公益岗位上工作,同步与学校一起教育学生,“公益行动,家校共育”。
失学、辍学情况多种多样:有孩子过早弃学外出打工挣钱的,有家庭漠视、放任的,有早婚早育观念影响的,不一而足。在“劝学”后,复学稳定成为检验“控辍保学”成色的又一环节。
政策保障。实施“三免一补”、中职资助、教育扶贫救助基金等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落实好教育补助,确保绝不出现“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现象。
特色教学。落实“一校一案”“一生一策”,实行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为劝返复学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实用性的教育,根据学生情况安排随班就读、特校就读或送教上门等教育方式。
心灵关爱。针对易辍学生厌学情绪浓、心灵脆弱,极易产生“二次辍学”的问题,开展师生结对关爱,强化对在校生、劝返生的贴心关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学校的温暖。
曾经失学、辍学的孩子回来了,安心地坐在教室里学习文化知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