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观察丨总书记倡绿植绿,来自太空的观察
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朝阳区的植树点,参加一年一度的首都义务植树活动。这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第9年亲手植绿。
从时间上看,“十四五”开局之年;全民义务植树开展40周年……
从背景来看,总书记福建行首站观山,谋定生态中国;全国两会上专门把治沙问题纳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中;提出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这一次,我们通过太空中的人造卫星,通过难得一见的视角,洞察春天的深意。
(1)全民植树的“威力”
在习近平总书记眼中,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每一位适龄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
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兴区西红门镇、朝阳区孙河乡、通州区永顺镇等多个植树点,亲手栽下白皮松、西府海棠、碧桃……以实际行动履行自己法定义务。
9年,栽种下的50多棵树,凝聚起强大的“绿色”力量。
让我们跟随卫星视角,感受植树区域的变化。
从太空观测到,大兴区西红门镇、朝阳区将台乡、通州区绿心城市森林公园发生了明显变化。北京市通过规划、改造等,遍插绿意描绘了城市“底色”。
北京市植被分布动图。(数据来源:MODIS)
“十三五”期间,北京见缝插绿、留白增绿,新增城市绿地3600公顷。卫星遥感的“见证”下,京郊山区植被更绿,绿色开始向城区“渗透”。
自1981年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全民义务植树开展40年来,全民共同履“植”尽责,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土绿化之路。
善洲林场植被分布动图。(数据来源:Landsat)
以云南省施甸县善洲林场为例,这里是“草鞋书记”杨善洲带领群众植树造林的地方。即使在林区,卫星遥感也能借助敏锐的“目光”呈现植被密度和长势的变化,林场森林覆盖率从建场之初的不足17%提高到97%。
“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要求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加强组织发动,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宣传教育……
只有将法定义务转化为制度优势,全民绿化的“全民”价值才真正得以体现。倘若14亿人不遗余力地植树“增绿”,点滴绿光将汇聚成磅礴之势,为大地披上盎然绿装。
如今,义务植树尽责形式,进入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阶段,“云端植树”等全新探索将进一步凝聚起国土绿化的全民力量。
(2)沙退绿进的惊喜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3月在福建考察期间,总书记指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
细心的网友不难发现,在生态治理的语境中“沙”字与山水林田湖草并列,充分体现了以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内在规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深意。
这些年,我国“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令人欣喜。
虽然近期我国部分地区遭遇大范围沙尘天气,但近20年来,沙尘天气总体上呈现次数减少、强度减弱的趋势。业内人士认为,这与我国主要沙尘源区植被状况持续向好有直接关联。
华北西部—西北地区植被分布动图。(数据来源:MODIS)
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不乏沙退绿进的景象。从太空观测,往往是覆盖数万平方公里的图景。例如在东至太行山、西到青海湖的广大区域内,绿色从陕北向北“进发”。
东北地区植被分布动图。(数据来源:MODIS)
卫星动图显示,通过持续植树造林,绿色不断取代沙地和荒漠,充满生机的根脉牢牢守护住每一寸土地。
治沙离不开植绿。巩固“绿进沙退”的态势,还需在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上继续探索。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树立的“绿色初心”就是真正做到为人民种树,为群众造福。
“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的一番话,彰显了我国坚持低碳发展的战略定力和推动“生命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汇,在调节气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意味着,通过植树造林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与世界携手共同改善环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未来我们始终如一的选择与锲而不舍的承诺。
(3)生态保护的恒心
2000年中国植被分布图。(数据来源:MODIS)
2020年中国植被分布图。(数据来源:MODIS)
通过卫星遥感数据生成的2000年和2020年中国植被分布情况,可以看到内蒙古东部、中部边界的植被区明显扩张。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河南、山东等省份植被密度、长势状况喜人。
虽然近20年来中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居全球首位,但大片的黄色区域反映出,中国的沙化、荒漠化及水土流失问题仍然不可忽视。
“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2013年植树时,总书记如是说。
“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相比,我国林草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仍然突出……”今年植树时,总书记直面问题。
时隔9年,对于生态“欠账”、环境改善任重道远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忧心挂怀。
刚刚结束的福建考察,总书记把第一站就放在了武夷山,足见生态保护的分量。即便福建森林覆盖率连续40多年保持全国第一,总书记也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
“生态优先”是顶层设计,有赖于不遗余力地落地执行。
“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在2015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总书记的一番话,道出植树造林之于生态的意义。
连续9年,持守不变。总书记身体力行、年复一年栽种下“生态优先”“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的理念。
出品人:赵承
策划:霍小光
监制:张晓松、钟昊熹、程瑛
统筹:车玉明、令伟家、王绚
主笔:黄玥、胡璐
视觉 | 编辑:杨文荣、张惠慧、王秋韵
遥感数据与技术:刘柳、乔柯、冯春
新华社国内部
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
联合出品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